何謂條碼驗證孔徑?

這是什麼意思,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尺寸?
在分級條碼時,「孔徑」這個術語與描述鏡頭快門開孔的傳統攝影術語幾乎沒有關係。事實上,這個術語指的是一個特定大小的圓圈,其中記錄了反射到感測器的光線取樣。這種圓圈或「孔徑」是由影像驗證中的像素或雷射驗證中的雷射聚光束所組成。對於影像型系統的二維碼分級,「孔徑」還用於透過模糊影像來將條碼表面平滑化。孔徑的尺寸是條碼等級結果的重要動態狀況。
因為孔徑的尺寸很重要,所以它一向被回報為正式等級的部分資訊。任何真正的條碼驗證器都會永遠回報正式的等級。這樣的等級始終以一種格式回報,其中數字等級值後面為孔徑尺寸,然後是所用光線的波長,最後是所需光線的角度。正式的等級看起來如 3.0/08/660/45Q。3.0 代表等級 B,08 代表孔徑為 0.008”,使用 660nm 的光,從四面以 45 度角射入。無論是否使用公制,孔徑在正式等級中始終以千分之一英寸回報。
對於一維碼的分級,是在所有條碼和空間中水平取樣。從孔徑反射到感測器的光線用於建立稱之為掃描反射率曲線(Scan Reflectance Profile,SRP)的曲線輪廓。整個一維分級都以此曲線輪廓為基準。改變孔徑大小可以改變反射光線的量,進而改變曲線輪廓。孔徑越小,會看到的缺陷越大,孔徑越大,缺陷的影響越小。較小的孔徑不會造成大幅的列印增長,而較大孔徑會。
對於二維碼的分級,則使用時鐘軌道或對齊圖案來建立網格。網格交叉點在代碼的各別模組的中心相交。孔徑位於交叉點。如果孔徑的大小發生變化,則由於油墨擴散、基底材質等的影響可能會很顯著。雖然較小的孔徑可能不會受油墨擴散的影響,但它更容易受到缺陷或基底材質的影響。較大的孔徑將能夠模糊甚至消除缺陷或材質,但更容易受到油墨擴散的影響,油墨擴散或其他標記問題會在被相反色單元包圍的單元反射率中最為明顯。
那麼,操作人員應該使用多大的孔徑呢? 孔徑尺寸的指南在分級標準中有詳細說明,但即使在指南中,也是建議應用程式來決定孔徑尺寸。例如,我們每天在購買的產品上看到的 UPC 或 EAN 代碼,GS1 組織規定了孔徑的尺寸。「一般規格」中的表格告知使用者可以列印的代碼尺寸和最低品質規格,請見下表並注意正式分級,使用 6mil(.006”)孔徑和 660nm 光線,用作指示可接受的 C 級或更高 (1.5) 的方法。

如果沒有指南的「應用標準」,一維碼的一般規則將以 x 軸尺寸為基準。
• x 軸尺寸為 4-7mil 的代碼應使用 3mil 的孔徑
• x 軸尺寸為 8-13mil 的代碼應使用 5mil 的孔徑
• x 軸尺寸為 14-25mil 的代碼應使用 10mil 的孔徑
• x 軸尺寸為 25mil 以上的代碼應使用 20mil 的孔徑
對於二維碼,ISO-15415 規範規定了孔徑應為 x 軸尺寸的 80%。接下來,如果在企業中使用多個尺寸的代碼,則可以使用等於最小代碼 x 軸尺寸的 80% 的孔徑。
使用 ISO-TR29158 分級標準時有關孔徑的說明。這種分級方法使用各種孔徑對條碼進行解碼,然後使用 x 軸尺寸的 50% 和 80% 的孔徑對代碼進行分級。符號必須剛好使用其中的一個或多個孔徑進行解碼,才能通過「解碼」等級參數,然後回報兩個等級中較好的一個。使用 ISO-TR29158 時,使用者沒有機會選擇孔徑,而是自動計算。